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CDATA[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
在中国发现历史
作者:
[美] 柯文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原作名: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译者:
林同奇
出版年: 1989-7
页数: 228
定价: 5.55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01001235
豆瓣评分
8.3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创作者
· · · · · ·
· · · · · ·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译者代序
前 言
序言
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 · · · · ·
(更多)
中文版前言
译者代序
前 言
序言
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注释
作者姓名汉译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说变化具有“形状”,当然只是一种比喻,其主要含意(此点十分重要)在于说明所谓变化并不就是我们可以指出的就“在那里”发生的某事,并不就是“过去的一些事件”,它同时也是(也许主要是)某种经由史家决定或“塑造”的事物,而史家作出决定或进行塑造的依据,则是他自己当时碰巧想寻求的是哪些过去的事件。E.H・卡尔曾提醒我们:“事实就像广漠无边、有时无法进入的大海中的鱼,史家捕到什么鱼主要取决于他选择在大海的哪一部分捕鱼以及他选用哪种鱼具捕鱼——而这两个因素当然又取决于他想捕捉的是哪种鱼。”更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史家想寻找的事实是甲,他就不大可能发现乙或丙,因为即使他碰上了乙或丙,也不会认为它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查看原文)
甘好奇
3赞
2020-03-26 00:20:38—— 引自章节: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
戊戌变法从六月十ー日光绪皇帝颁布第一道改革旨开始,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替侄儿光绪重新摄政告终,在这段通称“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光绪帝曾就一系列问题广泛须布了改革法令。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年轻的皇帝不是把中国的古代圣君树为楷模,而是把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这类力主改革的君主视为样。”诏书不断下达: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进陆海军、警察和邮局制度的现代化;修订法律精简官僚机构,削减冗员;发展商业、农业、治矿和工业;等等。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如果说不是全部)已由王韬、郑观应(一位颇有思想的买办,1842~1923)等人陆续提出但是总合起来,则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改革,是对中国陈旧过
时的体制所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也是第一次由最高层发动的进攻。
但是很明显,一阵喧过后,留下的后效甚微。只有几个省(特别是湖南,这里的巡抚同情改革)曾认真努力实现旨。整个帝国其他部分的反应,则从茫然不知所措直到顽强抵抗。许多官员可能愿意实施改革,但并不理解改革。另外一些官员,则由于摸透了改革的意向,而竭力阻挠其实施。满人因皇帝信赖的改革者多为汉人而深感恼怒。保守派惧怕任何改革;温和派则深恐改革会加强他们所厌恶的康有为一派人物的政治影响。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许多人虽然也许并不反对改革本身,但唯恐某项改革会危及他们个人的仕途。总而言之,戌维新的志士如果说善意有余,则实现这种善意所必备的实际政治头脑与经验却极端不足。光绪皇帝本人尤其如此。正如邝兆江( Luke Kwong)令人信服地指出,光绪没有自己完整的变法纲领,是一个极端无能的政治领袖。
上面勾画出的一幅19世纪后期中国改革运动的轮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改革过程理解为中国对西方和日益西方化的日本所造成的种种新问题的回应。根据这种看法不仅把改革和西方挑战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几乎把它完全看成一种思想问题… (查看原文)
茉鲤
2赞
2021-07-10 16:41:53——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怀柔远人
7.6
-
-
世界史
8.4
-
-
历史三调
9.0
-
-
西方的中国及中国人观念
7.5
-
-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7.1
-
-
大河上下
8.2
-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8.8
-
-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8.9
短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
0
有用
申子午
2015-10-16 00:56:31
古今中西,错综复杂
-
2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4-10-10 17:54:43
华罗庚云,数缺形时难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诚斯言哉
-
0
有用
之乎者也
2019-01-21 02:13:23
相见恨晚……恨不得早点读到
-
0
有用
不学无术小丸子
2011-05-25 19:50:54
不错,应该看
-
0
有用
伸伸如也
2012-05-03 19:00:44
他们的反思未必是我们的反思……
我要写书评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CDATA[
var cur_sort = '';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on('click', function () {
var sort = $(this).data('sort');
if(sort === cur_sort) return;
if(sort === 'follow' && true){
window.location.href = '//www.douban.com/accounts/login?source=movie';
return;
}
if($('#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return;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true);
cur_sort = sort;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removeClass('cur');
$(this).addClass('cur');
$.getJSON('reviews', { sort: sort }, function(res)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remove();
$('#reviews-wrapper [href="reviews?sort=follow"]').parent().remov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after(res.html);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fals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removeData('doing');
if (res.count === 0)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html('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长评’);
}
});
});
]]>

评《在中国发现历史》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了一个美国历史学家写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上面那句话最先蹦入我的脑海中。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萨义德将其引用,放在自己《东方学》一书的开头。马克思似乎…
(展开)

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柯文教授访谈录
中国中心观的由来及其发展 —-柯文教授访谈录 * 周 武 李德英 戴东阳 * 本次访谈得到林同奇教授(《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文本译者)许多具体的帮助,访谈录整理稿经柯文教授审阅和订正,在此一并致谢! 〔提要〕柯文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曾任威尔斯利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
(展开)

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
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 ——关于近代史研究立场、模式与方式的思考 上世纪八十年代,柯文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在美国出版,此书在全面批判战后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他所倡导的“中国中心观”。他指出战后美国学者的著作“…
(展开)

帝国主义,现实或是神话?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张插图,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世界地图的东半球平面图,中国赫然在图画的中间(大约),而图画四周是几个电脑制成的大箭头、小箭头、粗箭头和细箭头,它们的尖端都指向了中国的腹地(确切的讲,我觉得它们指向的是东南亚海域,但是作图者的原本的想法肯定是…
(展开)

历史哲学的沉思:读Paul A. Cohen的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数年前读过Paul A. Cohen的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的中译本。林同奇翻译的中文书名为《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文名的副标题并没有直译,直译的话应该是“美国对中国最近历史的叙述”,…
(展开)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随记
我最早接触柯文先生的“中国中心取向”思想,印象中是在前年准备考研复试的时候,那时正在看宋晓霞老师《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的课程,里面她提到了“中国中心取向”的核心观点。“中国中心观”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未产生过多的震动,只是留下了粗略的印象,因为…
(展开)

以柯文“中国中心观”的相关讨论看洋务运动的英译名问题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美国史家解释鸦片战争(1839-1842)到义和团起义(1899-1900)这段历史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这两个概念。这一理论框架所依据的前提假设是:就19世纪的大部分情况而言,左右中国历史的最重要影响是与西方的对抗。这种提法又意…
(展开)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
在读这本书之前,多次尝试读汉学家的著作,但是都没有一本是能读到其一半的。往往是书的名字和它的选题很吸引,但是我的思维有点转不过来,还有文字味如嚼蜡,实在是很难坚持。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位老师的推荐,而且老师还亲自把书借给我,我当然要认认真真的读啦! 这本书我觉得…
(展开)

“黄皮肤”的柯文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书评 读懂柯文,就能理解一位美国史学家对所潜心研究的中国史经历的一场转变。“移情”(Empathy)就是他融入中国史,并对美国中国史研究进行模式提升的一种手段。 本书是笔者在写完柯文新作《走过两遍的路》(2019年英文版,20…
(展开)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5期 内容提要: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近年在中国颇流行,但不少接受者像李大钊所说,待之如“通货”,虽不断流通传播,却很少认真审视作者之原意,以至于其“形象”有些模糊失真。那一取向本是针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研究,…
(展开)
>
更多书评
54篇
论坛
· · · · · ·
~~ | 来自七碗茶 | 1 回应 | 2007-06-27 09:24:45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71.99元
购买纸质书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8.4分 1378人读过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8.6分 83人读过
-
8.5分 926人读过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8.8分 3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 图书馆合作–>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国情研究
(姜白石) - 社会史,及相关
(丰无涯) - “历史社会学”书单
(薄荷灰)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3)
(🦉的瓦涅密) - 我的海外汉学Ⅰ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Wund
7月13日 读过
momo
7月13日 想读
ミナミ
7月4日 想读
谷子
7月3日 想读
> 20人在读
> 195人读过
> 327人想读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
二手市场
· · · · · ·
· · · · · ·
订阅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CDATA[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作者简介:
中文版前言
译者代序
前 言
序言
第一章“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
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是现实还是神话?
第四章 走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注释
作者姓名汉译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说变化具有“形状”,当然只是一种比喻,其主要含意(此点十分重要)在于说明所谓变化并不就是我们可以指出的就“在那里”发生的某事,并不就是“过去的一些事件”,它同时也是(也许主要是)某种经由史家决定或“塑造”的事物,而史家作出决定或进行塑造的依据,则是他自己当时碰巧想寻求的是哪些过去的事件。E.H・卡尔曾提醒我们:“事实就像广漠无边、有时无法进入的大海中的鱼,史家捕到什么鱼主要取决于他选择在大海的哪一部分捕鱼以及他选用哪种鱼具捕鱼——而这两个因素当然又取决于他想捕捉的是哪种鱼。”更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史家想寻找的事实是甲,他就不大可能发现乙或丙,因为即使他碰上了乙或丙,也不会认为它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查看原文)
甘好奇
3赞
2020-03-26 00:20:3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超越“传统与近代”
戊戌变法从六月十ー日光绪皇帝颁布第一道改革旨开始,到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替侄儿光绪重新摄政告终,在这段通称“百日维新”的日子里,光绪帝曾就一系列问题广泛须布了改革法令。在康有为的推动下,年轻的皇帝不是把中国的古代圣君树为楷模,而是把明治天皇和俄国彼得大帝这类力主改革的君主视为样。”诏书不断下达:改革考试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推进陆海军、警察和邮局制度的现代化;修订法律精简官僚机构,削减冗员;发展商业、农业、治矿和工业;等等。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如果说不是全部)已由王韬、郑观应(一位颇有思想的买办,1842~1923)等人陆续提出但是总合起来,则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改革,是对中国陈旧过
时的体制所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它也是第一次由最高层发动的进攻。
但是很明显,一阵喧过后,留下的后效甚微。只有几个省(特别是湖南,这里的巡抚同情改革)曾认真努力实现旨。整个帝国其他部分的反应,则从茫然不知所措直到顽强抵抗。许多官员可能愿意实施改革,但并不理解改革。另外一些官员,则由于摸透了改革的意向,而竭力阻挠其实施。满人因皇帝信赖的改革者多为汉人而深感恼怒。保守派惧怕任何改革;温和派则深恐改革会加强他们所厌恶的康有为一派人物的政治影响。在整个官僚体制中,许多人虽然也许并不反对改革本身,但唯恐某项改革会危及他们个人的仕途。总而言之,戌维新的志士如果说善意有余,则实现这种善意所必备的实际政治头脑与经验却极端不足。光绪皇帝本人尤其如此。正如邝兆江( Luke Kwong)令人信服地指出,光绪没有自己完整的变法纲领,是一个极端无能的政治领袖。
上面勾画出的一幅19世纪后期中国改革运动的轮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改革过程理解为中国对西方和日益西方化的日本所造成的种种新问题的回应。根据这种看法不仅把改革和西方挑战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几乎把它完全看成一种思想问题… (查看原文)
茉鲤
2赞
2021-07-10 16:41:5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对西方之回应”症结何在?